黃疸是一種常見的病癥,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和鞏膜發黃,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引起的。根據病因和發病機制,黃疸可分為不同類型。
一、溶血性黃疸
這種類型的黃疸主要是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產生過多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了肝臟的代謝能力。常見于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蠶豆病等疾病。患者除了黃疸外,還可能伴有貧血、脾大等癥狀。
二、肝細胞性黃疸
肝細胞性黃疸是由于肝細胞受損,導致肝臟無法正常代謝膽紅素。常見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藥物性肝損傷等肝臟疾病。患者常有乏力、食欲減退、惡心等癥狀。治療藥物可能包括抗病毒藥物、保肝藥物等。
三、膽汁淤積性黃疸
膽汁淤積性黃疸又分為肝內膽汁淤積和肝外膽汁淤積,主要是由于膽管阻塞,膽汁無法正常排泄進入腸道而引起的。常見于膽管結石、膽管癌、胰頭癌等疾病。患者黃疸較深,皮膚瘙癢明顯,大便顏色變淺。
因此,一旦出現黃疸癥狀,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檢查,以便準確診斷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