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發熱分為三個時期體溫上升期、高熱持續期和體溫下降期。
1、體溫上升期:體溫上升期是發熱的開始階段,此時患者會感到手腳冰涼,甚至打寒戰。這是因為致熱原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得體溫調定點上移,機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從而導致體溫逐漸上升。
2、高熱持續期:隨著體溫的升高,進入高熱持續期。在這個階段,患者體溫升高并穩定在較高的水平,可能會伴有頭痛、肌肉酸痛等癥狀。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體溫,如使用物理降溫方法,或者給予解熱鎮痛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3、體溫下降期:當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機體會通過各種調節機制使體溫逐漸下降,進入體溫下降期。在這個階段,患者會大量出汗,皮膚潮濕,體溫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需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防脫水。
針對發熱,臨床上常采取對因治療根據發熱原因,如感染、炎癥等,選用相應的抗生素或抗炎藥。藥物治療除了上述的解熱鎮痛藥,還可使用阿司匹林但需注意,兒童患者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引發雷耶氏綜合癥。支持治療也很重要,包括補液、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等。對于高熱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溫方法,如濕毛巾敷額頭,或使用退熱貼。在治療期間,患者需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也是恢復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