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癥是一類神經癥,它的癥狀和體征,缺乏病理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基礎,它的發生和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本病和心理因素的聯系可以表現為:
1.緊接心理社會刺激起病或發作。
癥狀可因暗示發生、加重、減輕或消失。癥狀的出現或持續,與擺脫困境或“繼發得益”有關。
癔癥這一病名由來已久,至少已有一干多年的歷史。19世紀末,Freud明確提出癔癥是一類心理疾病,起源于心理因素,并通過特定的心理機制產生癥狀。這一學說在醫學領域影響極大,但迄今為止,對癔癥的本質的爭論并未結束。但是,可以確定癔癥是一類疾病,它不是裝病,也不同于屬于人格障礙的癔癥人格,也不至于和發生于許多其它疾病時的癔癥癥狀相混淆。無病理基礎或者是和病理生理規律不符的癥狀和體征,即所謂癔癥癥狀,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有關資料表明,癔癥多發生于青年期,罕見有40歲以后,首次發病的。其發病率為2%,女性遠高于男性,而且與文化教育程度呈負相關,即文化水平越高的人群,發病率越低,城市發病率明顯低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