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不久前,我曾接診過一位年輕的女士,她因拔牙后持續疼痛而前來就診。經過仔細檢查,我發現她的癥狀并非普通的愈合過程,而是干槽癥的典型表現。那一刻,我深感有必要向廣大患者普及干槽癥與普通愈合的區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口腔健康狀況。
第一,從癥狀表現上來看,干槽癥通常表現為拔牙后2-3天的劇烈疼痛,這種疼痛往往比拔牙后的正常疼痛更為劇烈,且可能放射至耳顳部、下頜下區或頭頂部。同時,干槽癥患者還可能伴有拔牙窩空虛、骨壁觸痛、創口腐臭味等癥狀。而普通愈合則表現為創口逐漸縮小,疼痛感逐漸減輕,無明顯的異味和觸痛。
第二,從愈合過程來看,干槽癥患者的拔牙窩無法形成正常的血凝塊,導致牙槽骨壁暴露于口腔中,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從而引發炎癥。這使得愈合過程變得漫長而痛苦,可能需要額外的治療才能促進創口愈合。而普通愈合則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血凝塊逐漸形成并保護創口,逐漸長出肉芽組織,最后創口完全愈合。
第三,從治療難度上來看,干槽癥的治療相對復雜,通常需要徹底清創,去除感染的骨組織和肉芽組織,并在局部放置碘仿紗條等,以促進創口愈合。而普通愈合則無需特殊治療,只需保持口腔衛生,避免感染即可。
第四,從恢復時間上來看,干槽癥患者的恢復時間通常較長,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才能完全愈合。而普通愈合則通常在拔牙后的一周左右即可完成,患者能夠較快地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作為醫生,我們更應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解釋病情,幫助他們了解并應對各種口腔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守護好我們的口腔健康,讓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