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門,作為新生兒頭部特殊的生理結構,是顱骨間隙的正常反映,對于評估嬰幼兒的頭部發育和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囟門與小囟門在位置、形態及閉合時間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大囟門,醫學上稱為前囟門,位于額骨與頂骨之間,呈菱形。它在新生兒出生時的大小約為1-2厘米,隨著顱骨的增長而逐漸變大,至6個月左右達到最大,隨后逐漸縮小,通常在1.5-2歲時閉合。前囟門的大小變化及閉合時間,是評估嬰幼兒顱內壓和骨骼發育的重要參考。
小囟門,即后囟門,位于頂骨與枕骨之間,形態為三角形。后囟門在出生時往往已經很小或閉合,最遲在6-8周齡時完全閉合。由于其位置較深且尺寸較小,通常難以觸及。
值得注意的是,囟門的狀態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具有提示意義。例如,囟門早閉且頭圍明顯小于正常,可能見于頭小畸形;而囟門遲閉及頭圍大于正常,則可能與腦積水、佝僂病等相關。因此,家長在日常護理中應輕柔清潔囟門區域,避免用力按壓或讓外物擠壓、撞擊到囟門,特別是尖銳物品,以防意外損傷。
總的來說,大囟門與小囟門在嬰幼兒頭部發育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了解它們的區別,有助于家長更好地監測寶寶的成長狀態。如發現囟門有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以便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遵循科學育兒的原則,為寶寶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