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吸收的牙要拔掉,一般是因為牙槽骨吸收不會自行恢復以及牙槽骨吸收的牙沒有保留價值,為了避免影響到鄰牙,導致大面積牙槽骨吸收,所以要將其拔掉。
牙槽骨吸收是一個病理變化,可使牙齒支持組織喪失,牙齒發生松動、移位,若不及時治療,最終可導致牙齒脫落或拔除。牙槽骨是上、下頜骨包圍和支持牙根的部分,也是全身骨骼系統中代謝和改建比較活躍的部分。生理狀態下,牙槽骨的吸收與新生處于平衡狀態,使牙槽骨高度保持相對穩定。但若發生牙周炎等疾病,導致牙槽骨的吸收大于新生,發生骨喪失,可使牙槽骨高度降低,影響牙齒的穩定性。
口腔內的細菌可以附著在牙菌斑或者牙石表面,利用牙頸部附著的食物殘渣和軟垢釋放出毒素或者酶類,可以刺激牙槽骨形成破骨細胞,會吞噬骨質,就會導致牙槽骨吸收。所以應該控制細菌,也就是進行潔治、刮治,然后再刷牙控制菌斑,炎癥控制以后可以進行拔牙、植骨。
除此之外,由于牙槽骨吸收都是慢性進行性的。一旦牙齒的根尖被吸收到三分之一左右,這顆牙齒就會松動的非常明顯,牙齒也就失去了保留的價值,就需要拔掉。
此外,牙齒缺失后,局部牙槽骨缺乏功能性刺激,也可引起牙槽骨緩慢吸收。發生牙槽骨吸收的情況后,建議及時就醫診治,以避免不良情況的發生,危害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