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的治療,常用的就是抗組胺藥的治療,因為不論是急性的,或者是慢性的蕁麻疹,它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肥大細胞封閉了組胺,組胺刺激了血管,周圍產生了炎癥,所以抗組胺藥是常用的治療蕁麻疹的藥物。抗組胺藥,有過去用的非常廣泛的撲爾敏,像氯丙嗪,或者是酮替芬,這些抗組胺藥,我們過去用得都是比較多的。
現在第二代、第三代的抗組胺藥,也已經是面世,比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像鹽酸奧洛他定等等。這些抗組胺藥的特點,一個是半衰期長,還有就是對人體產生嗜睡的,這種副作用是輕的。第一代的抗組胺藥像撲爾敏,這樣的藥它吃了以后,有一些昏昏欲睡的感覺,但是第二代、第三代的抗組胺藥,嗜睡的反應就輕得多,可能還有一些。除了抗組胺以外,還有一些抗其他炎癥介質的作用,這是西醫的治療。
但是西醫的治療,一般來講,還是對癥的治療。但是對于產生蕁麻疹的原因,比如過敏的原因,怎么去阻斷,是很難的,也沒有一個特別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對慢性蕁麻疹,西藥治療也基本上是吃的時候就不癢了,但是停了以后,蕁麻疹還繼續地發作和繼續地瘙癢,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這時候很多患者,就尋求中醫的治療,中醫的治療,簡單就是辨證治療,就是依據患者的體質,疾病發生發展的情況和患者的癥狀和全身的癥候。然后針對疾病的病理,給他對癥治療,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治。
蕁麻疹中醫的病因,一般認為跟風有關系,跟濕有關系,特別是跟風邪有關系。風邪可能是夾熱、夾寒、夾濕。夾熱叫風熱之邪;夾寒叫風寒之邪;夾濕叫風濕之邪。這種邪氣侵犯到人體,就會產生人體的營衛失和,就是我們的中醫認為,最外層的人體的免疫機理、機制就會失調、失和。
所以我們會用一些特殊的藥物,或者方劑,去針對風熱、風寒、風濕,去進行有的放矢的治療,這就是中醫的辨證施治。當然對于慢性蕁麻疹,病程超過六周甚至以上的,有的人可能慢性蕁麻疹,他可能達到數年,或數十年的病程。這時候一般認為,人體的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調,這些是引起蕁麻疹的,內在的深層次的原因。再加上外來邪氣的侵犯,或者是內生邪氣不能清除,都可能導致蕁麻疹不能夠痊愈。
所以對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中醫強調的是調理,從氣血、陰陽和臟腑功能,這三個方面去調整、調理,使得氣血得以充盈和疏通,陰陽得以平衡,臟腑功能得以正常的發揮。這時候人體病邪,就會逐漸地消退,蕁麻疹就可以達到痊愈的目的,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西醫的治療目前還是一種,以姑且的對癥的治療,中醫治病必求其本,特別是強調了這種,對于病邪的去除和內在的調理,這兩方面的有效治療,特別是對慢性蕁麻疹,我認為中醫的治療,它的優勢是非常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