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檢查表現為普遍性骨質脫鈣、骨質稀疏,常為全身性,以胸腰椎、扁骨、掌骨和肋骨最常見,顯示密度降低,小梁稀疏粗糙(由于破骨細胞對骨小梁的吸收);特征性的骨膜下骨吸收,以指骨撓側最為常見,外側骨膜下皮質呈不規則鋸齒樣,可進展為廣泛的皮質吸收。
骨囊性變,常為多發,內含棕色漿液或黏液,易發生在掌骨、肋骨骨干的中央髓腔部分或骨盆,可進展并破壞表面的皮質;棕色瘤由大量多核破骨細胞混雜基質細胞、基質組成,常發生在領骨、長骨、肋骨的小梁部分;此外,可見病理性骨折。顱骨在影像學上可表現為有細小斑點的砂粒樣改變,內外板界限消失。
典型的齒槽表現為牙槽板有骨膜下吸收而受侵蝕或消失,經常發展至鄰近的下領骨。皮質骨的侵蝕及脫礦鹽可導致某些骨在影像上的消失,最為顯著的是遠端指骨的末端、鎖骨外1/3的下方皮質、指骨遠端、股骨頸和恥骨下緣以及脛骨遠端內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