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癥臨床雖常見,但確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仍不十分的確定。目前認為是內耳橢圓囊的耳石膜上的碳酸鈣結晶,及耳石顆粒脫落下來,并進入到了內耳的半規管內所致。
當頭位快速的變動時脫落,進入半規管的耳石顆粒,與半規管內的內淋巴液產生相對的位移,從而刺激了內耳中的前庭神經末梢感受器,導致突發劇烈眩暈。眩暈出現后,再通過前庭內臟神經反射出現惡心、嘔吐、出汗等癥狀。
臨床發現通常有85%到90%的異位耳石進入了后半規管,5%到15%的異位耳石進入水平半規管。由于本病不涉及腦血管病,顱內腫瘤及負責聽力的耳蝸神經,所以不會產生癱瘓,致死,致聾等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