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在中醫上可稱為肝瘟、肝毒、脅痛或積聚等,中醫認為肝炎的形成原因主要與正氣不足、濕熱內生、困脾傷肝等因素相關,主要治療原則以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利膽退黃為主。
中醫上并沒有肝炎的說法,但肝炎引起的多種相關癥狀,可采用中醫稱謂。如肝區疼痛與中醫范圍內的脅痛相似,肝臟腫大、腹脹等相當于中醫上鼓脹或積聚,肝炎病程較長引起的體虛衰弱相當于中醫的虛勞。西醫中的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具有傳染性,因此中醫將其稱為肝瘟、肝毒等。
此外中醫治療肝炎的方式多樣,可遵醫囑服用中成藥,比如垂盆草顆粒、龍膽瀉肝丸、大黃利膽片等進行治療,或者采用針灸推拿等方式養肝健脾、清熱補氣,促進病情痊愈。日常應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戒煙酒、適當運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中醫治療肝炎一般需要聯合西醫治療,肝功能出現異常時,需遵醫囑使用甘草酸制劑如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復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藥物。